京东、网易将赴港二次上市,中概股为何再掀“回归潮”?

本文转载自:光银国际 2020-6-10 话题分类:金融
摘要: 先是资本江湖上传出爆出携程、京东、网易、百度等都在筹划赴港二次上市的消息,随后就看到多家机构已然行动起来,并一路高歌猛进。

在受疫情重创的实体经济举步维艰的当下,资本市场却呈现出与实体经济冰火两重天般截然不同的境遇,可谓红杏枝头春意闹。


先是资本江湖上传出爆出携程、京东、网易、百度等都在筹划赴港二次上市的消息,随后就看到多家机构已然行动起来,并一路高歌猛进。京东一季度财报大好,6月8日,更是对外发布公告称,将于6月8日至6月11日招股,拟全球发售1.33亿股,在港上市最高公开发售价为236港元/股,预期6月18日在香港公开发售。在5月28日通过港交所聆讯,6月1日为在港二次上市开启簿记建档,6月2日至5日公开招股等一系列准备后,明天网易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上市。上市后的发行价为每股123港元,预计募资净额为209.3亿港元,公司将获得额外募资净额约31.55亿元。

随着网易、京东将在6月份登陆港股的消息尘埃落定,中概股掀起一波史无前例的回归潮。一时间,“回归”成为中概股的关键词。虽然有江湖传言的这些公司大多保持缄默,但资本市场的风向已然有了变化。先觉者尝到甜头,后觉者希望找到新风口。

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

个别中概股遭遇风波之后,4月23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美国证监会也对于中概股的风险进行了提示,随后的5月19日,纳斯达克方面证实,关于修订上市规则的提议已经提交了SEC,旨在收紧部分国家公司的上市标准,要求相关“受限地区”的拟上市公司最低募资额为2500万美元,或者是最低募资额达到发行完毕后公司上市市值的四分之一。

可以预见,一段时间内,企业赴美上市可能面临更为艰难的情况。

风吹草木生,危机也可能预示着生机。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这一刻,张明敏的那首《我的中国心》应该是最恰如其分的背景音了。以往中国公司赴美上市的主要原因在于内地及香港市场的制度限制,但如今,限制被解封的同时更有大力支持之势,那么既然纳斯达克对中概股再次带上“有色眼镜”,这些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企业回归港股市场,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其实,疫情发生后,更多内地企业便开始理性思考,如何从宏观层面增强抗风险能力,打通更多元的融资渠道便是第一要务。香港市场同时连接境内和全球的投资者,自97香港回归后,特别是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的深入推进,香港与内地联系更加紧密,投资者熟悉经商环境、风险可估。而港股市场会成为中概股二次IPO的首选地,更离不开政策的利好。港交所在2018年修改上市规则,允许同股不同权及第二上市公司登陆香港资本市场后,今年5月恒指公司表示上述两类上市公司可被纳入恒指,进一步推开了中概股融资的便利之门。此外,内地科创板的推进、A股的注册制改革,以及呼之欲出的港交所新股上市T+1制度改革和新股通等措施,也使得内地市场和香港市场进一步接轨,A股正在逐步开放中概股回归的大门,先去港股二次IPO,未来,中概股回归内地上市亦可期。

在个别中概股信任危机爆发之后,中概股不管是监管还是估值都面临压力,向港股回归开始成为新的动向。港交所的相关改革也为“回归”提供了条件,尤其是《新兴及创新产业公司上市制度》,拆除了内地创新企业赴港上市的硬性限制,“回归潮”就此揭开序幕。2019年,内地A股市场推出科创板后,降低上市门槛,允许同股不同权及红筹公司上市,也在加强对创新企业的政策支持。在这种情况下,港股跟A股市场深层次接轨,吸引着更多有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企业。

中概股回归潮 券商投行将获益

其实,市场对中概股的回归并不陌生。回望2015年,就曾经涌动过一场中概股回归的浪潮。

2015年上半年,恰逢中国A股市场估值较高,很多中概股以尽可能低的价格从美国资本市场私有化退市,以期在回归中寻求更高的估值。于是,那一年,包括360、分众传媒等30家的中概公司宣布私有化从美退市,并宣称期望以不同的形式回归。

对比此次“回家”的中概股,符合港交所二次上市要求的共有22家,其中有12家是同股不同权。市值超过400亿港元的有17家,包含京东、网易、百度等明星公司;市值大于100亿港元且2019年归母净利润超过10亿港元的有5家,分别是陌陌、欢聚时代、泰邦生物、和黄医药、乐信。从行业分布看,8家属于可选消费行业,占比36%,11家属于信息技术行业,占比50%,其余3家分布在工业、医疗保健行业。

可以看出,相较于5年前细分行业中领先公司的回归,此次回归的更多的是头部企业,具有更强的实力优势。他们的回归除了能满足企业自身多地融资、分散融资的需求外,也将为中国市场带来更多真正的“核心优质企业”,其中不乏新经济行业,必将为香港与内地资本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诚然,这一波的“资本海归”,无疑对中国互联网产业是本质利好,也能使中国投资者分享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红利。但他们的回归属于二次上市,需要在一个新的市场里再一次公开融资,而且因为有了瑞幸这样的前科,创投机构必然会更加审慎地投资“讲故事”的项目,更加关注考察创始团队经营理念和职业操守。

可以预见,中概股的回归必然会给券商带来投行业务增量。内地有着科创板和创业板注册制改革的鼎力支持,香港有着便利制度和面向国际的天时地利,两地市场都将为创新型公司的回归打好地基。同时,他们的回归路径也必然离不开券商的筹划与考量。前面的数据已经表明,此次回归的中概股中,不乏互联网和信息科技类公司,国内投资者对于此类企业一直情有独钟,券商的经纪业务也会受益。

世界范围内顶尖技术在被一些国家封锁和垄断之下,国内的企业经历了改革开放的激荡三十年,又经过了中国互联网爆发之后的激荡十年,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越来越多中国企业经历了成长、蜕变、成熟之后,愈发强大。

“独角兽”未来去哪敲钟?

近年来,资本市场对新经济情有独钟,A股和港股、美股之间为争夺新经济企业,各显神通,频发大招。然而,对于独角兽企业来说,在经历过炫目的镁光灯的追逐,喧嚣退却后,又该何去何从?

二次IPO是机遇也存在一定的挑战,虽然中概股回归是大势所趋,但新经济公司更需要结合自身需求和企业发展实际决定未来去哪里敲钟?只有综合考虑行业情况、潜在投资者、市盈率倍数、流动性等多方因素,才会得到适合自己的最佳选择。

赴港上市可能会成为越来越多创新企业的首选。首先,香港作为离岸中心,政策相对开放,加上调整上市机制后包容性变强,形成自身独特优势。对于内地创新企业上市来说,这不仅是多一个选择,实际也分享了政策优惠。其次,头部创新企业二次上市能够扩大融资规模,吸引国内及东南亚或亚洲其他地区资本的关注,进一步提高上市回报率。最后,赴港上市可以规避美股市场上的政治风险,同时在港股被不断看好的趋势下,收获预期增值利好。

结语

在中国新经济的“丛林”中,独角兽企业始终是较为抢眼的存在。然而,成为“独角兽”并非终点,不再仅凭产品或者技术独来独往,而是迈向更高的台阶,营造商业生态,谋求更广泛的产业布局,才应该成为“独角兽”更高的追求。面对券商投行已然箭在弦上的“独角兽争夺战”,此刻“独角兽”冷静而审慎地寻找更加成熟健全的资本市场和专业可靠的合作伙伴则显得尤为重要。

光银国际作为中国光大银行在香港设立的全资金融服务平台,拥有对中国新经济趋势的持续洞察和深耕。光银国际期待与更多全球优质企业并肩奔跑在新经济发展的快车道,用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成为伴随企业成长重要的长期伙伴,共同以领跑者的姿态在新经济赛道上行稳致远。

疫情加剧了行业涤荡,给实体经济来了一次“刀耕火种”,此时正是资本播种期。期待与您携手,在风口来临之际,迎接万木之春的到来。

本文为“知顿平台”(https://www.zdone.com)投稿文章,作者:光银国际,责编:青青,转载请联系授权,并注明文章原始来源。如有疑问,请您联系我们。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知顿slogan
2020-06-10 19:00:25
京东、网易将赴港二次上市,中概股为何再掀“回归潮”?
金融 本文转载自:光银国际

在受疫情重创的实体经济举步维艰的当下,资本市场却呈现出与实体经济冰火两重天般截然不同的境遇,可谓红杏枝头春意闹。


先是资本江湖上传出爆出携程、京东、网易、百度等都在筹划赴港二次上市的消息,随后就看到多家机构已然行动起来,并一路高歌猛进。京东一季度财报大好,6月8日,更是对外发布公告称,将于6月8日至6月11日招股,拟全球发售1.33亿股,在港上市最高公开发售价为236港元/股,预期6月18日在香港公开发售。在5月28日通过港交所聆讯,6月1日为在港二次上市开启簿记建档,6月2日至5日公开招股等一系列准备后,明天网易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上市。上市后的发行价为每股123港元,预计募资净额为209.3亿港元,公司将获得额外募资净额约31.55亿元。

随着网易、京东将在6月份登陆港股的消息尘埃落定,中概股掀起一波史无前例的回归潮。一时间,“回归”成为中概股的关键词。虽然有江湖传言的这些公司大多保持缄默,但资本市场的风向已然有了变化。先觉者尝到甜头,后觉者希望找到新风口。

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

个别中概股遭遇风波之后,4月23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美国证监会也对于中概股的风险进行了提示,随后的5月19日,纳斯达克方面证实,关于修订上市规则的提议已经提交了SEC,旨在收紧部分国家公司的上市标准,要求相关“受限地区”的拟上市公司最低募资额为2500万美元,或者是最低募资额达到发行完毕后公司上市市值的四分之一。

可以预见,一段时间内,企业赴美上市可能面临更为艰难的情况。

风吹草木生,危机也可能预示着生机。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这一刻,张明敏的那首《我的中国心》应该是最恰如其分的背景音了。以往中国公司赴美上市的主要原因在于内地及香港市场的制度限制,但如今,限制被解封的同时更有大力支持之势,那么既然纳斯达克对中概股再次带上“有色眼镜”,这些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企业回归港股市场,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其实,疫情发生后,更多内地企业便开始理性思考,如何从宏观层面增强抗风险能力,打通更多元的融资渠道便是第一要务。香港市场同时连接境内和全球的投资者,自97香港回归后,特别是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的深入推进,香港与内地联系更加紧密,投资者熟悉经商环境、风险可估。而港股市场会成为中概股二次IPO的首选地,更离不开政策的利好。港交所在2018年修改上市规则,允许同股不同权及第二上市公司登陆香港资本市场后,今年5月恒指公司表示上述两类上市公司可被纳入恒指,进一步推开了中概股融资的便利之门。此外,内地科创板的推进、A股的注册制改革,以及呼之欲出的港交所新股上市T+1制度改革和新股通等措施,也使得内地市场和香港市场进一步接轨,A股正在逐步开放中概股回归的大门,先去港股二次IPO,未来,中概股回归内地上市亦可期。

在个别中概股信任危机爆发之后,中概股不管是监管还是估值都面临压力,向港股回归开始成为新的动向。港交所的相关改革也为“回归”提供了条件,尤其是《新兴及创新产业公司上市制度》,拆除了内地创新企业赴港上市的硬性限制,“回归潮”就此揭开序幕。2019年,内地A股市场推出科创板后,降低上市门槛,允许同股不同权及红筹公司上市,也在加强对创新企业的政策支持。在这种情况下,港股跟A股市场深层次接轨,吸引着更多有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企业。

中概股回归潮 券商投行将获益

其实,市场对中概股的回归并不陌生。回望2015年,就曾经涌动过一场中概股回归的浪潮。

2015年上半年,恰逢中国A股市场估值较高,很多中概股以尽可能低的价格从美国资本市场私有化退市,以期在回归中寻求更高的估值。于是,那一年,包括360、分众传媒等30家的中概公司宣布私有化从美退市,并宣称期望以不同的形式回归。

对比此次“回家”的中概股,符合港交所二次上市要求的共有22家,其中有12家是同股不同权。市值超过400亿港元的有17家,包含京东、网易、百度等明星公司;市值大于100亿港元且2019年归母净利润超过10亿港元的有5家,分别是陌陌、欢聚时代、泰邦生物、和黄医药、乐信。从行业分布看,8家属于可选消费行业,占比36%,11家属于信息技术行业,占比50%,其余3家分布在工业、医疗保健行业。

可以看出,相较于5年前细分行业中领先公司的回归,此次回归的更多的是头部企业,具有更强的实力优势。他们的回归除了能满足企业自身多地融资、分散融资的需求外,也将为中国市场带来更多真正的“核心优质企业”,其中不乏新经济行业,必将为香港与内地资本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诚然,这一波的“资本海归”,无疑对中国互联网产业是本质利好,也能使中国投资者分享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红利。但他们的回归属于二次上市,需要在一个新的市场里再一次公开融资,而且因为有了瑞幸这样的前科,创投机构必然会更加审慎地投资“讲故事”的项目,更加关注考察创始团队经营理念和职业操守。

可以预见,中概股的回归必然会给券商带来投行业务增量。内地有着科创板和创业板注册制改革的鼎力支持,香港有着便利制度和面向国际的天时地利,两地市场都将为创新型公司的回归打好地基。同时,他们的回归路径也必然离不开券商的筹划与考量。前面的数据已经表明,此次回归的中概股中,不乏互联网和信息科技类公司,国内投资者对于此类企业一直情有独钟,券商的经纪业务也会受益。

世界范围内顶尖技术在被一些国家封锁和垄断之下,国内的企业经历了改革开放的激荡三十年,又经过了中国互联网爆发之后的激荡十年,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越来越多中国企业经历了成长、蜕变、成熟之后,愈发强大。

“独角兽”未来去哪敲钟?

近年来,资本市场对新经济情有独钟,A股和港股、美股之间为争夺新经济企业,各显神通,频发大招。然而,对于独角兽企业来说,在经历过炫目的镁光灯的追逐,喧嚣退却后,又该何去何从?

二次IPO是机遇也存在一定的挑战,虽然中概股回归是大势所趋,但新经济公司更需要结合自身需求和企业发展实际决定未来去哪里敲钟?只有综合考虑行业情况、潜在投资者、市盈率倍数、流动性等多方因素,才会得到适合自己的最佳选择。

赴港上市可能会成为越来越多创新企业的首选。首先,香港作为离岸中心,政策相对开放,加上调整上市机制后包容性变强,形成自身独特优势。对于内地创新企业上市来说,这不仅是多一个选择,实际也分享了政策优惠。其次,头部创新企业二次上市能够扩大融资规模,吸引国内及东南亚或亚洲其他地区资本的关注,进一步提高上市回报率。最后,赴港上市可以规避美股市场上的政治风险,同时在港股被不断看好的趋势下,收获预期增值利好。

结语

在中国新经济的“丛林”中,独角兽企业始终是较为抢眼的存在。然而,成为“独角兽”并非终点,不再仅凭产品或者技术独来独往,而是迈向更高的台阶,营造商业生态,谋求更广泛的产业布局,才应该成为“独角兽”更高的追求。面对券商投行已然箭在弦上的“独角兽争夺战”,此刻“独角兽”冷静而审慎地寻找更加成熟健全的资本市场和专业可靠的合作伙伴则显得尤为重要。

光银国际作为中国光大银行在香港设立的全资金融服务平台,拥有对中国新经济趋势的持续洞察和深耕。光银国际期待与更多全球优质企业并肩奔跑在新经济发展的快车道,用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成为伴随企业成长重要的长期伙伴,共同以领跑者的姿态在新经济赛道上行稳致远。

疫情加剧了行业涤荡,给实体经济来了一次“刀耕火种”,此时正是资本播种期。期待与您携手,在风口来临之际,迎接万木之春的到来。

本文作者:光银国际

好文章,需要您的鼓励

知顿slogan
下一篇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