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 撕下互联网企业不要中年人的遮羞布

本文转载自:紫金财经 2019-6-6 话题分类:TMT
摘要: “过了35岁的,便宜也不要。”近日,一篇刷屏的报道让“职场中年危机”这一话题再次成为舆论焦点。

“过了35岁的,便宜也不要。”近日,一篇刷屏的报道让“职场中年危机”这一话题再次成为舆论焦点。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和产业升级换代,“以新换老”的人才更迭成为常见现象,尤其在一些技术急速更迭的IT和互联网行业里,中年人遭遇职场“天花板”甚至“被离职”的消息不时见诸网络。

 

特别是互联网行业,这种把35岁就当做老年人,随时准备让其卷铺盖走人的场景多次出现。一般来说,互联网职场有两个顶点,一是互联网的职位天花板,还有一个是互联网的年龄线。如果没到35岁就能够到职位天花板,也许公司上市前还能混点股份,如果到了年龄还碰不到职位天花板,那就离滚蛋不远了。



年轻力壮的“中年人”



这些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正值壮年,工作经验丰富,为什么就不招职场待见?综合起来,无非就是以下几种原因:

 

首先是体力。人一过30岁,身体肯定不如20多岁的“愣头青”们,很多人都是保温杯泡着枸杞,开始了自己的养生生活。20多岁,包括萧峰在内,很多人能做到晚上通宵,第二天可以直接去上早班,过了30岁你再试试?

 

30岁一到,很多人身体的各种毛病开始慢慢躲起来了,颈椎病,肩周炎,小肚子也慢慢的大起来了。工作的时候,也没法工作太久了,熬夜通宵一次,那可是大伤元气,好几天都缓不过来。而那些小年轻呢,熬夜一晚上,第二天啥事没有,毕竟年轻人体力好。

 


其次是精力。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而且随着年纪增长,自己牵挂的事情越来越多了,挤占了不少工作之外的精力。在刚刚工作的时候,父母尚年轻,身体还好,自己也未成家,这时候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工作,甚至可以7乘以16的工作强度都没有问题,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但是年纪变大了,有了家庭,父母也慢慢老去,这时候考虑的问题就多了,孩子的教育,父母的身体,工作已经不是自己的全部了,牵挂的东西太多了。

 

再次是潜力。很多公司招聘的时候,最愿意招聘的就是年轻人,因为年轻人有潜力,可塑性非常强,也非常好带。而那些中年人呢,工作那么多年,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工作习惯。在面对新情况、新形势的时候,中年人未必能够及时调头,还不如那些什么都不懂的年轻人,能够直接开始学习最新的东西。

 

新员工刚进来,你叫他做什么都会做,很听话,另外,很多毕业生找工作都比较曲折,好不容易有机会,一般也会抱着学习的态度来工作,恨不得周末都跑到公司义务加班,反正在出租屋也是闲着没事干。老员工则不然,有自己的想法和特点,沟通成本肯定要高于新员工,再加上家庭的各种事,精力就被新员工比下去了。

 

互联网虽然还没到市场饱和的状态,但是三、四线城市现在也渗透的差不多了,增长速度放缓,对于高薪的职位的需求自然就少了,加上每年211/985的毕业生,便宜的新生力量加入,可以替代工资高,又想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大龄老员工。

 

以现在的管理流程与培训方式,大部分半脑力劳动的互联网职位培训一下毕业生,3个月就能上手,再加上人工智能的加速发展,终将取代大部分重复脑力劳动的岗位



丑化“中年人”,你亏心不?



在中国,做个中年男人挺难的。前几年是嫌你“丑”,接着又骂你“油腻”。但就像有评论所说,“迫不及待地自命中年,却更像是一种习惯表达,目的是摆脱中年的阴影”,许多人渴望从中年焦虑中挣脱出来,最后又成了一场空喊。

 

保温杯、枸杞茶、戴各种串串、发际线后退、衣服加大码……中年男人的生活似乎就这样被标签化了。只是“中年危机”大概就像中等收入陷阱一样,是个别人觉得你铁定会遭遇、但你自己未必有跳坑感受的复杂命题。

 


贴标签的调侃快说烂了,“中年油腻”话题的背后,其实还有另外三种叫人不吐不快的隐性逻辑。一是“上流阶层”的傲慢。坦白说,即便是要做到冯唐所说的“十个不要”,没有点经济基础也是很难实现的。舆情汹涌之间,铺天盖地对“中年男人”的质疑里,散发着俯视的、鄙夷的傲慢。

 

二是“年轻崇拜”的夸张。一方面,流行话题的话语权大多在年轻人手里。以新浪微博为例,有数据称18至30岁的年轻用户群有2.26亿,占到了整个平台的将近80%。另一方面,社会为“年轻”提供了更多背书的空间。

 

作家蒋方舟说过这么一句话,“讨好年轻人,是社会的通病。”这种通病里,尽管有情感与价值的人伦之常,但更多的,是社会对中年群体缺乏认同与鼓励的习惯。

 

社会力捧青春的无限可能性,还给了年轻人一个错觉,明天理所当然的会美好。会吗?中年人太清楚了,我们当年就是这样相信过来的,结果呢?但是现在的年轻人信啊。

 

三是对中年人有意无意的丑化,来衬托自身的优越。比如,你们80后的老年人(这里直接不提70后,那是史前生物),我们年轻人如何如何。还有一种,就是总结35岁的人,大都是结了婚,寻求一份安稳的工作,对事业并没有太高要求,接受事物能力也有限,总之,就是混吃等死的一群人了。

 


边缘化中年人愈演愈烈,什么中年危机、中年困境、中年无作为先给中年披一身黑料。“不要大声责骂年轻人,他们会立刻辞职的,但是你可以往死里骂那些中年人,尤其是有车有房有娃的那些。"

 

这神句,把中年的人的责任和担当归于不敢挪窝,被动挨打,可以随意欺凌。不但边缘化,甚至开始丑化,男的就是大肚皮秃头的猥琐油腻男,中年女性最可怜,提起中年人,人们都很少会联系到女性,她们被职场淡忘,只有菜市场熟悉每一位辛辛苦苦照顾家的女性。

 

“中年以后的男人,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他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这是张爱玲在《半生缘》里说的话。这样的中年人,有更多的责任、稳重和担当。是这个国家和社会的中坚力量和基石。

 

当然你也可以继续丑化中年人,不过我要说的是,你父母也曾经中年人过,你们将来也必定要中年人,奚落中年人,实际上就是奚落你父母当年上有老,下有你的日子,也是在奚落未来的自己。

 

只有中年人,对中年有发言权,社会的发展需要中兴之年的智慧经验,我们要相应的得到尊重和重视。让每个年龄段的人,都真实的把握自己的存在,展示年龄的魅力,这是成熟社会的表现之一。



扯下企业不要中年人的遮羞布



各家公司,特别是互联网公司,特别喜欢找大四学生,或者没课的研究生,因为应届毕业生是最廉价的劳动力。

 

眼下经济放缓,没有之前那么乐观了,各家企业招人开始收缩。僧多粥少的就业局面对于众多的求职者来说,求职过程一帆风顺是少之又少,大多数求职者都已经在大大小小的招聘会,一轮、两轮、三轮的面试中身心俱惫。

 

不少求职者在未就业前,最希望的是能够得到企业的一个实习或者“试用”机会,就是这样,求职者也总是感到“珍贵”。

 

应届生们试用期的工资、福利待遇和正式录用后差异较大,而招聘的费用又微乎其微,一些用人单位就无休止的“试用”或“实习”来获得毕业生的廉价劳动力。



这类陷阱是最无奈的,无论试用期多长,最后人家解聘你总有理由。并且关于试用期的长短、待遇一般都是公司企业口头承诺,而求职心切的学生也不敢提出签合同的要求,最后的结果也可想而知。明明知道被骗了白干了,但打官司也因为没有证据赢不了。

 

利用试用期骗取廉价劳力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试用期结束后以各种理由告诉求职者是不合格的,公司解聘也是无奈之举;另外一种就是无故延长试用期,说好的2个月,再延长2个月,可几个月的卖力表现最终换来的还是解聘。

 

以上各种招数,你能用到中年人身上吗,中年人大多工作十年以上,有一定的丰富阅历,这类招数司空见惯,骗不了他们。

 

他们当然不需要中年人,因为他们需要的就是廉价劳动力,但是这样赤裸裸的告诉你不行啊,所以只能制造中年危机给你看,告诉你,中年危机是你自己造成的,不是我们企业的问题,企业需要创新力,需要竞争力,需要充满活力和朝气。可有一样,从来不提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互联网红利消失殆尽,从去年开始,不少互联网企业、科技类公司开始裁员,冠冕堂皇的理由何其相似。裁员你,还得让你觉得是自己的问题。在职场中,如果只盯着年龄这条单线标准很容易陷入一种悲观情绪,无视了还有忠诚度、凝聚力、奉献精神等人才所需的其它核心竞争力。

 

这里多说一句,经常看到一些专家和学者撰文感叹中国廉价劳动力枯竭,我心情其实比他们还复杂,因为我不知道他们既然如此痛心疾首,为什么不号召家人和朋友加入到伟大的廉价劳动力大军呢?为什么不身先士卒呢?

 

放眼看世界,哪个发达国家是以廉价劳动力为发展根本?之所以对廉价劳动力念念不忘,是因为你们自己压根就没想过把中国建设成发达国家,一个人人富裕的真正强国。因为你们自己的生活条件已经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完全没必要顾及廉价劳动力的死活、未来!

 

坦白说,很多企业,还停留在对外恶性竞争,对内压榨成本,拼命获得中间毛利的阶段。别觉得大学毕业就不是廉价劳动力,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找个人佐证一下。之前罗振宇说的一段话,深有感触。他说:“其实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你去看一看,真正的底层已经不再是几十年前我们认为的什么扫地大妈,什么临时工,什么收破烂的,现在收破烂这个专业月收入达到两万是很正常的,这个社会活在大城市社会底层的,往往是那些5A级写字楼里、每天上班打卡中午吃盒饭的。”

 

罗胖子说的也许是事实,但是绝大多数的普通人,肯定还是成为标准的上班族居多。也就是说,大多数人早晚遭遇“被中年”。



中年人的自救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劳动者的健康、教育水平不断提升,许多中年人精力体力智力都还“在状态”,精力、激情即便比不上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但也远未到走下坡路的阶段,仍处于上升或平稳期,他们在阅历、经验、心态上往往更具优势。以年龄为硬标准搞“一刀切”涉嫌歧视不说,难免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事实上,从人力资源理论来看,为员工提供多元的培训体系和晋升渠道,进而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纽带,远比挖空心思降低人力成本更有意义。我们国家35岁就中年危机了,从没有哪个国家像我们这样,堂而皇之的糟蹋宝贵的人力资源。

 

虽然被人认为是中年,但是萧峰觉得,你越是给自己贴这样的标签,你就真的会遇到中年危机,那么如何破解中年危机,尽早主动自救?

 

大部分的人认为,工作之余的时间应该用于休息、娱乐、陪伴家人,只有少部分人在工作之余选择了学习成长。一个人3年看过上百部电影,几十部电视剧,看了3年的小视频,无数的各类八卦信息;另一个人通过3年的学习获得了证书,或者学会了某一种技能,或者练习了很好的销售能力。前者也忙碌,但没有沉淀,后者也忙碌,却获得了未来选择的能力,这样的人,还会有中年危机吗?

 

破解“职场中年危机”,更需要劳动者自身不断的主动学习。在网络信号无处不在、人工智能如火如荼的时代,对劳动者特别是高科技产业从业者来说,再也没有“一劳永逸”的知识技能可以反复运用十几年。

 

只有顺应产业演进的基本趋势并践行“终身学习”理念,尽早进行职业发展规划并及时修正应变,才能掌握主动权,保持自己的职场价值。这个世界上没有永远的稳定,只有自己成长起来,自己能力强大起来,在哪里都能够稳定。

 

想想那些日复一日重复一项简单工作的人,每天到点上班,到点下班,按月领工资,重复这样的生活十年二十年,在人生最美好的青春的时候,被这看似稳定的工作而吸引,浪费了美好的年华。

 

如果在这期间,把个人的成长放在心上,让自己的能力更加强大,不断的成长,机会才会靠近你,机会是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什么叫有准备的人呢?就是你能有能力把握住这个机会的人;你只有不断的成长才能够有把握住机会的能力。

 

不要被所谓的稳定工作给麻痹,稳定工作只不过是自己对自己的安慰而已,唯有不断的壮大自己,才能够走得更远,走的更加舒坦。

 


现代社会,已经是一个越来越全球化的社会,是一个人均寿命越来越长的社会,是一个越来越规范越来越靠本事挣钱的社会。

 

越来越多的事实告诉我们,拒绝学习,拒绝成长的人,终将被他人拒绝,被他人抛弃。从来没有中年危机抛弃中年人,多少人的事业反而是从中年开始的。

 

还有那些冠冕堂皇的企业,撕下你们的遮羞布,别老想着年轻人的价格便宜,中年人有中年人的优点,或许希望不在青涩的年轻人,而在这帮“油腻”的中年人身上。

本文为“知顿平台”(https://www.zdone.com)投稿文章,作者:萧小峰,责编:青青,转载请联系授权,并注明文章原始来源。如有疑问,请您联系我们。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知顿slogan
2019-06-06 21:05:17
分析 | 撕下互联网企业不要中年人的遮羞布
TMT 本文转载自:紫金财经

“过了35岁的,便宜也不要。”近日,一篇刷屏的报道让“职场中年危机”这一话题再次成为舆论焦点。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和产业升级换代,“以新换老”的人才更迭成为常见现象,尤其在一些技术急速更迭的IT和互联网行业里,中年人遭遇职场“天花板”甚至“被离职”的消息不时见诸网络。

 

特别是互联网行业,这种把35岁就当做老年人,随时准备让其卷铺盖走人的场景多次出现。一般来说,互联网职场有两个顶点,一是互联网的职位天花板,还有一个是互联网的年龄线。如果没到35岁就能够到职位天花板,也许公司上市前还能混点股份,如果到了年龄还碰不到职位天花板,那就离滚蛋不远了。



年轻力壮的“中年人”



这些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正值壮年,工作经验丰富,为什么就不招职场待见?综合起来,无非就是以下几种原因:

 

首先是体力。人一过30岁,身体肯定不如20多岁的“愣头青”们,很多人都是保温杯泡着枸杞,开始了自己的养生生活。20多岁,包括萧峰在内,很多人能做到晚上通宵,第二天可以直接去上早班,过了30岁你再试试?

 

30岁一到,很多人身体的各种毛病开始慢慢躲起来了,颈椎病,肩周炎,小肚子也慢慢的大起来了。工作的时候,也没法工作太久了,熬夜通宵一次,那可是大伤元气,好几天都缓不过来。而那些小年轻呢,熬夜一晚上,第二天啥事没有,毕竟年轻人体力好。

 


其次是精力。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而且随着年纪增长,自己牵挂的事情越来越多了,挤占了不少工作之外的精力。在刚刚工作的时候,父母尚年轻,身体还好,自己也未成家,这时候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工作,甚至可以7乘以16的工作强度都没有问题,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但是年纪变大了,有了家庭,父母也慢慢老去,这时候考虑的问题就多了,孩子的教育,父母的身体,工作已经不是自己的全部了,牵挂的东西太多了。

 

再次是潜力。很多公司招聘的时候,最愿意招聘的就是年轻人,因为年轻人有潜力,可塑性非常强,也非常好带。而那些中年人呢,工作那么多年,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工作习惯。在面对新情况、新形势的时候,中年人未必能够及时调头,还不如那些什么都不懂的年轻人,能够直接开始学习最新的东西。

 

新员工刚进来,你叫他做什么都会做,很听话,另外,很多毕业生找工作都比较曲折,好不容易有机会,一般也会抱着学习的态度来工作,恨不得周末都跑到公司义务加班,反正在出租屋也是闲着没事干。老员工则不然,有自己的想法和特点,沟通成本肯定要高于新员工,再加上家庭的各种事,精力就被新员工比下去了。

 

互联网虽然还没到市场饱和的状态,但是三、四线城市现在也渗透的差不多了,增长速度放缓,对于高薪的职位的需求自然就少了,加上每年211/985的毕业生,便宜的新生力量加入,可以替代工资高,又想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大龄老员工。

 

以现在的管理流程与培训方式,大部分半脑力劳动的互联网职位培训一下毕业生,3个月就能上手,再加上人工智能的加速发展,终将取代大部分重复脑力劳动的岗位



丑化“中年人”,你亏心不?



在中国,做个中年男人挺难的。前几年是嫌你“丑”,接着又骂你“油腻”。但就像有评论所说,“迫不及待地自命中年,却更像是一种习惯表达,目的是摆脱中年的阴影”,许多人渴望从中年焦虑中挣脱出来,最后又成了一场空喊。

 

保温杯、枸杞茶、戴各种串串、发际线后退、衣服加大码……中年男人的生活似乎就这样被标签化了。只是“中年危机”大概就像中等收入陷阱一样,是个别人觉得你铁定会遭遇、但你自己未必有跳坑感受的复杂命题。

 


贴标签的调侃快说烂了,“中年油腻”话题的背后,其实还有另外三种叫人不吐不快的隐性逻辑。一是“上流阶层”的傲慢。坦白说,即便是要做到冯唐所说的“十个不要”,没有点经济基础也是很难实现的。舆情汹涌之间,铺天盖地对“中年男人”的质疑里,散发着俯视的、鄙夷的傲慢。

 

二是“年轻崇拜”的夸张。一方面,流行话题的话语权大多在年轻人手里。以新浪微博为例,有数据称18至30岁的年轻用户群有2.26亿,占到了整个平台的将近80%。另一方面,社会为“年轻”提供了更多背书的空间。

 

作家蒋方舟说过这么一句话,“讨好年轻人,是社会的通病。”这种通病里,尽管有情感与价值的人伦之常,但更多的,是社会对中年群体缺乏认同与鼓励的习惯。

 

社会力捧青春的无限可能性,还给了年轻人一个错觉,明天理所当然的会美好。会吗?中年人太清楚了,我们当年就是这样相信过来的,结果呢?但是现在的年轻人信啊。

 

三是对中年人有意无意的丑化,来衬托自身的优越。比如,你们80后的老年人(这里直接不提70后,那是史前生物),我们年轻人如何如何。还有一种,就是总结35岁的人,大都是结了婚,寻求一份安稳的工作,对事业并没有太高要求,接受事物能力也有限,总之,就是混吃等死的一群人了。

 


边缘化中年人愈演愈烈,什么中年危机、中年困境、中年无作为先给中年披一身黑料。“不要大声责骂年轻人,他们会立刻辞职的,但是你可以往死里骂那些中年人,尤其是有车有房有娃的那些。"

 

这神句,把中年的人的责任和担当归于不敢挪窝,被动挨打,可以随意欺凌。不但边缘化,甚至开始丑化,男的就是大肚皮秃头的猥琐油腻男,中年女性最可怜,提起中年人,人们都很少会联系到女性,她们被职场淡忘,只有菜市场熟悉每一位辛辛苦苦照顾家的女性。

 

“中年以后的男人,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他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这是张爱玲在《半生缘》里说的话。这样的中年人,有更多的责任、稳重和担当。是这个国家和社会的中坚力量和基石。

 

当然你也可以继续丑化中年人,不过我要说的是,你父母也曾经中年人过,你们将来也必定要中年人,奚落中年人,实际上就是奚落你父母当年上有老,下有你的日子,也是在奚落未来的自己。

 

只有中年人,对中年有发言权,社会的发展需要中兴之年的智慧经验,我们要相应的得到尊重和重视。让每个年龄段的人,都真实的把握自己的存在,展示年龄的魅力,这是成熟社会的表现之一。



扯下企业不要中年人的遮羞布



各家公司,特别是互联网公司,特别喜欢找大四学生,或者没课的研究生,因为应届毕业生是最廉价的劳动力。

 

眼下经济放缓,没有之前那么乐观了,各家企业招人开始收缩。僧多粥少的就业局面对于众多的求职者来说,求职过程一帆风顺是少之又少,大多数求职者都已经在大大小小的招聘会,一轮、两轮、三轮的面试中身心俱惫。

 

不少求职者在未就业前,最希望的是能够得到企业的一个实习或者“试用”机会,就是这样,求职者也总是感到“珍贵”。

 

应届生们试用期的工资、福利待遇和正式录用后差异较大,而招聘的费用又微乎其微,一些用人单位就无休止的“试用”或“实习”来获得毕业生的廉价劳动力。



这类陷阱是最无奈的,无论试用期多长,最后人家解聘你总有理由。并且关于试用期的长短、待遇一般都是公司企业口头承诺,而求职心切的学生也不敢提出签合同的要求,最后的结果也可想而知。明明知道被骗了白干了,但打官司也因为没有证据赢不了。

 

利用试用期骗取廉价劳力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试用期结束后以各种理由告诉求职者是不合格的,公司解聘也是无奈之举;另外一种就是无故延长试用期,说好的2个月,再延长2个月,可几个月的卖力表现最终换来的还是解聘。

 

以上各种招数,你能用到中年人身上吗,中年人大多工作十年以上,有一定的丰富阅历,这类招数司空见惯,骗不了他们。

 

他们当然不需要中年人,因为他们需要的就是廉价劳动力,但是这样赤裸裸的告诉你不行啊,所以只能制造中年危机给你看,告诉你,中年危机是你自己造成的,不是我们企业的问题,企业需要创新力,需要竞争力,需要充满活力和朝气。可有一样,从来不提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互联网红利消失殆尽,从去年开始,不少互联网企业、科技类公司开始裁员,冠冕堂皇的理由何其相似。裁员你,还得让你觉得是自己的问题。在职场中,如果只盯着年龄这条单线标准很容易陷入一种悲观情绪,无视了还有忠诚度、凝聚力、奉献精神等人才所需的其它核心竞争力。

 

这里多说一句,经常看到一些专家和学者撰文感叹中国廉价劳动力枯竭,我心情其实比他们还复杂,因为我不知道他们既然如此痛心疾首,为什么不号召家人和朋友加入到伟大的廉价劳动力大军呢?为什么不身先士卒呢?

 

放眼看世界,哪个发达国家是以廉价劳动力为发展根本?之所以对廉价劳动力念念不忘,是因为你们自己压根就没想过把中国建设成发达国家,一个人人富裕的真正强国。因为你们自己的生活条件已经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完全没必要顾及廉价劳动力的死活、未来!

 

坦白说,很多企业,还停留在对外恶性竞争,对内压榨成本,拼命获得中间毛利的阶段。别觉得大学毕业就不是廉价劳动力,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找个人佐证一下。之前罗振宇说的一段话,深有感触。他说:“其实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你去看一看,真正的底层已经不再是几十年前我们认为的什么扫地大妈,什么临时工,什么收破烂的,现在收破烂这个专业月收入达到两万是很正常的,这个社会活在大城市社会底层的,往往是那些5A级写字楼里、每天上班打卡中午吃盒饭的。”

 

罗胖子说的也许是事实,但是绝大多数的普通人,肯定还是成为标准的上班族居多。也就是说,大多数人早晚遭遇“被中年”。



中年人的自救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劳动者的健康、教育水平不断提升,许多中年人精力体力智力都还“在状态”,精力、激情即便比不上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但也远未到走下坡路的阶段,仍处于上升或平稳期,他们在阅历、经验、心态上往往更具优势。以年龄为硬标准搞“一刀切”涉嫌歧视不说,难免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事实上,从人力资源理论来看,为员工提供多元的培训体系和晋升渠道,进而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纽带,远比挖空心思降低人力成本更有意义。我们国家35岁就中年危机了,从没有哪个国家像我们这样,堂而皇之的糟蹋宝贵的人力资源。

 

虽然被人认为是中年,但是萧峰觉得,你越是给自己贴这样的标签,你就真的会遇到中年危机,那么如何破解中年危机,尽早主动自救?

 

大部分的人认为,工作之余的时间应该用于休息、娱乐、陪伴家人,只有少部分人在工作之余选择了学习成长。一个人3年看过上百部电影,几十部电视剧,看了3年的小视频,无数的各类八卦信息;另一个人通过3年的学习获得了证书,或者学会了某一种技能,或者练习了很好的销售能力。前者也忙碌,但没有沉淀,后者也忙碌,却获得了未来选择的能力,这样的人,还会有中年危机吗?

 

破解“职场中年危机”,更需要劳动者自身不断的主动学习。在网络信号无处不在、人工智能如火如荼的时代,对劳动者特别是高科技产业从业者来说,再也没有“一劳永逸”的知识技能可以反复运用十几年。

 

只有顺应产业演进的基本趋势并践行“终身学习”理念,尽早进行职业发展规划并及时修正应变,才能掌握主动权,保持自己的职场价值。这个世界上没有永远的稳定,只有自己成长起来,自己能力强大起来,在哪里都能够稳定。

 

想想那些日复一日重复一项简单工作的人,每天到点上班,到点下班,按月领工资,重复这样的生活十年二十年,在人生最美好的青春的时候,被这看似稳定的工作而吸引,浪费了美好的年华。

 

如果在这期间,把个人的成长放在心上,让自己的能力更加强大,不断的成长,机会才会靠近你,机会是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什么叫有准备的人呢?就是你能有能力把握住这个机会的人;你只有不断的成长才能够有把握住机会的能力。

 

不要被所谓的稳定工作给麻痹,稳定工作只不过是自己对自己的安慰而已,唯有不断的壮大自己,才能够走得更远,走的更加舒坦。

 


现代社会,已经是一个越来越全球化的社会,是一个人均寿命越来越长的社会,是一个越来越规范越来越靠本事挣钱的社会。

 

越来越多的事实告诉我们,拒绝学习,拒绝成长的人,终将被他人拒绝,被他人抛弃。从来没有中年危机抛弃中年人,多少人的事业反而是从中年开始的。

 

还有那些冠冕堂皇的企业,撕下你们的遮羞布,别老想着年轻人的价格便宜,中年人有中年人的优点,或许希望不在青涩的年轻人,而在这帮“油腻”的中年人身上。

本文作者:萧小峰

好文章,需要您的鼓励

知顿slogan
下一篇文章
推荐阅读